编者按:甲辰龙年到,南方农村报茶行天下IP茶煲和阿茶,化身“特种兵”逛遍南粤,伴你云游广东各大茶叶主产区,品名茶、寻美食、赏胜景,领略特色民俗风情,过一个茶香四溢的广东年。
随着一声爆竹声响起,密集的古典鼓点传来,广东第一大土圆楼——梅州大埔花萼楼的祈福仪式正式开始了。
每年正月初三,花萼楼都会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。茶煲与阿茶在这天来到梅州,就是为了观摩这独特的迎新仪式。
花萼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,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,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,是土木结构的圆形土楼建筑,也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、设计最精美、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。
此时,花萼楼里的每个房间前都插着彩旗,土围楼里鞭炮声震耳欲聋,火花四溅,香雾缭绕。
整个新春祈福活动以花萼楼为中心,整个过程由两个环节组成:行香和叩许。
首先是“行香”。早上8点左右,身穿传统服饰的男性长辈、彩旗手、锣鼓手以及抬着观音像彩轿的村民组成游行队伍,从花萼楼出发,游走全村。游行队伍所到之处的人家在迎接观音时都要鞭炮齐鸣,村民们会虔诚地鞠躬敬香,以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,阖家幸福。
“行香”仪式结束后,全村人跟随队伍聚集在花萼楼,进行最重要的仪式——“叩许”。在花萼楼内,分两行摆上十余张八仙桌,桌面排放着家家户户敬奉观音的斋果等供品,古老斑驳的土楼内人头涌动,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。众人在琅琅诵读声中,按仪式程序祈福,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在观音神像前斟茶敬酒,焚香点烛,祈求“家和万事兴”。
梅州人通常会选用梅州本地茶作为仪式中斟茶的原料。
梅州,古称嘉应州,自古以来就有种茶的传统。2023年,梅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5.41万亩,主要有白叶单丛、凤凰单丛、梅占、金萱等品种,茶叶产量3.05万吨,茶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,位居全省第一。
嘉应茶是客家山茶的代表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曾盛赞嘉应茶:“好山好水出好茶,一芽一叶吐芳华。”这里气候温暖,光照充足,素以“山多、山高” 闻名,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,土壤多属红、黄壤酸性土,适宜茶树生长,是客家炒青绿茶的发源地。优良的生态环境,悠久的客家人文,孕育了千年“嘉应茶”。
客家炒绿是嘉应茶中的一颗掌上明珠。“一年茶,三年药,五年宝。”这句在广东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顺口溜,讲的就是客家人的日常饮品——客家炒绿。
搭配客家独特的“重炒”制茶工艺,客家炒绿香高持久、滋味醇厚、爽口回甘,浓郁的炒米香和高火甜韵是其最鲜明的特征。客家人也称客家炒绿为“暖肚茶”、“温肚茶”,认为其有祛寒趋温的效果。
在冷空气南下的广东,来梅州打卡完花萼楼祈福,再喝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客家炒绿,岂不美哉?
【记者】严秋璠
【设计】曾梓毅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 南方+